“镜”益求精|医生巧手运镜 切除超大腺瘤
近日,我院又完成了一例超大结直肠腺瘤切除术,以最小的创伤避免了癌变的风险,解除了患者的病痛。
年近60岁的沈阿姨,因腹部反复不适,伴持续性隐痛数月,在我院内一科病区住院。住院期间,为明确病因,对症治疗,医生为沈阿姨安排了胃肠镜检查。肠镜检查提示,患者的乙状结肠及直肠分别有直径约2.0cm和4.0cm的带蒂腺瘤。
考虑到腺瘤体积较大,癌变的风险高,需尽早切除。在与患者及其家属充分沟通治疗方案及相关风险后,我院内一科应辰楷医师立刻为沈阿姨进行了“内镜下粘膜切除术(EMR)”。
术中两枚腺瘤被完整切除,未造成出血,标本送病理检查。
术后,沈阿姨恢复情况良好,无消化道出血、穿孔等并发症,阿姨及其家人都表示非常满意。如今,阿姨又重新经营起了自己的小摊子,回归到正常的生活。
应辰楷医生表示,结直肠腺瘤的病因尚不清楚,可能与遗传、饮食(高蛋白、高脂肪、辛辣饮食)、生活习惯(吸烟、饮酒)、慢性便秘等因素有关。该病早期通常无症状,腺瘤较大时可出现便血、腹泻、大便次数增多、腹痛等非特异性症状。通常较大的腺瘤性息肉,会采取外科手术或内镜下治疗。
他建议,年龄超过40岁,或有高危因素如肿瘤家族史,饮食、作息不规律,长期压力大,熬夜的人群应定期做胃肠镜检查,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
腺瘤性息肉:
最常见的大肠息肉分为增生性息肉和腺瘤性息肉。增生性息肉或炎性息肉通常是无害的,很少癌变。而腺瘤性息肉不会自行消退,药物难以将其消除,如果不及时处理,可慢慢长大,发生癌变。据悉,至少有超过80%的结直肠癌都是由腺瘤性息肉演变而来的,是公认的癌前病变。
腺瘤演变成癌所需时间约为5-10年,如果没有及时被发现并行相应的治疗,任其发展,患者治疗过程所受的创伤、痛苦以及治疗效果和经济负担都会大大增加。因此,一旦发现腺瘤性息肉,原则上建议立即手术切除并做病理检查,包括活检钳钳除、圈套器冷切除/高频电凝切除、EMR(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和ESD(内镜下黏膜剥离术)、开腹或腹腔镜肠段切除术等。由于腺瘤性息肉易复发,医生建议术后仍需定期复查。
内镜下粘膜切除术(EMR):
内镜下粘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通过粘膜下注射液体垫,使病变与其固有层分离,然后利用圈套器或电切进行切除的技术。
EMR优势:
相较于传统外科手术,安全、有效,大大减少了出血及穿孔发生的几率;同时避免了开腹手术结肠部分切除,创伤小、并发症少、恢复快,花费少,住院时间短。
EMR适应症:
1. 获取组织标本;
2. 直径<2cm粘膜下肿瘤;
3. 无淋巴结转移,浸润度浅的早癌,包括:①食管:直径不超过3cm的m1或m2癌,②胃:粘膜内癌中无溃疡糜烂的分化型癌,直径3cm以下有溃疡糜烂的分化型癌,2cm以下无溃疡糜烂的未分化型癌,③结直肠:m或sm癌。
EMR禁忌症:
1. 胃肠镜检查禁忌症者;
2. 严重的心肺疾病、血液病、凝血功能障碍并有出血倾向者;
3. 病变抬举征阴性,肿物表面有明显溃疡或瘀痕者;
4. 超声内镜提示癌已侵润粘膜下2/3以上者。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