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健康科普>健康教育>详细内容

长寿最好的方式不是养生 而是管理情绪!

发布时间:2019/12/30 点击数: 【字体:

“身体健康是革命的本钱”,但是,在繁忙的生活中,大家往往是忙于工作,急于应酬,却忽略了身体健康这块风水宝地。其实,平时稍加注意,提早预防,健康就在我们身边。

情绪对健康会有怎样的影响?

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程京在谈到情绪对健康的影响时说:“在诱发疾病发生的因素里面,我们往往对物质过于看重,对精神却严重忽略和忽视,而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提出对情志的了解,也就是我们的心情和情绪。治疗一些疾病时常常需要精神上有所寄托,它可以叫做‘玩物尚志’,当我们精神没有寄托的时候,什么毛病都有可能出现。让精神充分愉悦,一定程度上能起到防病、治病的效果。”

负面情绪对健康的影响

“人的身体是很奇妙的,那就是它具有可塑性。比如,如果每天去健身房,一周之后经常锻炼的肌肉就会膨胀发达,力量增长。同样的,人的心理也是具有可塑性的。如果每天重复想一件事,一周之后它就成了习惯。所以,如果每天都处于负面情绪之中,一周之后,这种负面情绪就会变成习惯。那么,与它相关的生理和心理过程也就变成了常态。如果把负面情绪的生理和心理过程叫做不健康,那么,持久的负面情绪就会产生这种效果。”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罗非说。

在现代生活中,情绪对疾病影响的例子也有大量的反映。如疲劳,人们普遍认为疲劳是由于超负荷的体力或脑力劳动引起的,但是心理学研究发现,辛勤的工作并不会导致经过休息之后仍不能解除的疲劳,疲劳与人的心理状态有关,不健康的心理状态,尤其是忧虑、紧张、烦恼等才是导致疲劳的真正原因。常见的如失眠、头痛、焦虑、猜疑等症状, 也都可以找到情绪方面的原因。一旦出现了以上症状,又可成为加重情绪恶化的新原因,情绪恶化又必然进一步加重原有的症状。如此不断反复,就形成一种“ 恶性循环”, 这就是一些此类疾病难以治愈的主要原因。

近年来医学研究发现,克制自己、压抑愤怒、有不安全感及不满情绪的人易患癌症。这是因为不良情绪对机体免疫机能有抑制作用,削弱了免疫系统识别和消灭癌细胞的“免疫监视”作用。

情志养生:四季情绪各有禁忌

您有没有过这些体验:发怒的时候面色发青,高兴过头忘了形象,思虑过度而胃口大减……这些发怒、得意、思虑等都是我们的思想活动,却与我们的健康息息相关。春夏秋冬四季中,这些情绪最伤人,一定要忌。

春忌怒。春季属木,配属于肝,所以怒伤肝。大怒会让肝气上逆、肝阳上亢,从而损伤肝阴,容易出现高血压、头涨、头晕、头痛、面红目赤,甚至晕厥等不适。可以说,发怒就是用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所以要想好好保护肝脏,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怒气不要太过。遇到令人生气的事时,不妨默数三下,平复心情,理智对待。

夏忌虑。思虑多由脾主,与夏季相应。正常的思考问题并不影响人的正常生理活动,然而思虑过度,不但耗伤心神,也会影响脾的运化功能。尤其在暑湿困脾的夏季,思虑过多容易气结于中,造成中焦气滞、水谷不化、精神萎靡,进而出现反应迟钝、不思饮食、腹胀纳呆、便溏等脾胃不适症状。夏季脾脏易被湿邪所困,所以脑力劳动者要注意劳逸结合。

秋忌悲。悲就像秋风扫落叶的凄凉,毫无生机,气机内敛。自古悲秋多寂寥,所以秋天也是诗词高产的季节。过度悲伤不仅耗伤肺气,身体也会发出警告:出现面色惨淡、意志消沉、气短胸闷、乏力懒言等证。《黄帝内经·素问·举痛论》中说:“悲则心系急,肺布叶举,而上焦不通,营卫不散,热气在中,故气消矣。”日子久了,成林黛玉了,娇弱怕受风寒。肺为娇脏,秋季干燥,肺脏虚弱,悲伤会让情况雪上加霜,所以要用积极乐观的情绪取而代之。

冬忌恐。过度惊恐伤肾,容易出现二便失禁,甚则遗精。冬天万物封藏,为来年积蓄能量,恐惧则使肾气封藏失职,不利于身体健康。所以,保持心态平和,遇事沉着冷静,不仅让生活更平顺,也会给身体带来好的改变。

十种做法很破坏情绪

良好的人际关系,不仅会带来快乐,还能让身心受益。但有研究显示,近七成都市人长期处于负面情绪之中,可因此引发抑郁、焦虑等精神类疾病,甚至诱发多种器质性病变。为了健康,每个人都应学会正确的情绪处理方式。

错误方式一:凡事非黑即白

“不是白就是黑,绝无中间过渡部分。”在科博爱心理医学研究院院长傅春胜看来,这种思维源于对自己的苛刻要求,凡事力求十全十美,对任何小失误或不完善都无法忍受,甚至感到极大失望和恐慌;若遇到挫折,更会有彻底失败的感觉。比如,参加高考时第一门考砸了,便觉得寒窗苦读全部白费,进而造成后面的科目也无法投入。北京社会心理研究所博士张胸宽说,这反映出一个人的成熟度不够,为人处事的灵活性也较差,容易导致焦虑抑郁情绪。

错误方式二:看人以偏概全

所谓以偏概全,就是以他人表现出的某一方面特征,掩盖了其他特征。日常生活中,这种偏差的思维模式在悄悄影响着我们对别人的认知和评价。有人会因看不惯同事的衣着打扮、说话风格而判定他们一定不好相处;有人会由于倾慕朋友某种性格,就把他看得处处可爱。傅春胜表示,这是一种受主观偏见支配的绝对化倾向,容易损害正常社交,久之,会对整个人的情绪状态产生不良影响。

错误方式三:滤掉正面信息

我们每天都要接收各种信息,好坏均有。正常情况下,人们会凭借选择性过滤的本能,滤掉不需要的信息,留下需要的,加以处理。但在这个过程中,有些人会出现过滤偏差,滤掉好的,留下负面的。傅春胜表示,我们身边并不缺少美,可当我们把注意力都放在负面事物上,就会忽略这些美好,人也会变得不快乐。

错误方式四:消极思维主导

傅春胜认为,这是人际交往中最可怕的一种思维。在这种思维模式下,世界是黑暗的,即使面对光明,也丝毫感受不到。比如,去别人家里做客,会把主人真心诚意的挽留,当成是送客的借口;日常交往中,会把别人对你衣着打扮的赞美,当成是有意图的阿谀奉承。拥有这种思维惯性的人,无法在人际交往中感受到快乐,也很难获得交流带来的身心益处。

错误方式五:武断妄下结论

不经过实际论证,便武断得出负面结论,认为别人总是针对自己。比如,路过人群,被同事多看了几眼,就怀疑是不是有人在后背议论自己。人在情绪低落时,尤其容易出现这种情况。傅春胜说,这种主观臆断的心理状态,不仅自己痛苦,也会使社交受限,逐渐变得不敢与人相处。

错误方式六:放大错误缩小优点

有些人在对待自己的错误时,习惯夸大其严重性,一件普通的负面事件也能当成“世界末日”;在估计自己的能量和作用时,又走入另一个极端,总觉得自己无可取之处。比如,某天被领导批评,会立刻担心饭碗要丢了;别人都夸长得好看,仍会烦恼自己眼睛不够大,皮肤不够白。傅春胜认为,这种极端自卑的心理状态,不仅徒增烦恼,更会让人在社交中处于劣势。

错误方式七:被情绪所掌控

人们有时习惯把自己的感觉当成事实依据,遇事跟着感觉走,在不知不觉中被情绪掌控,失去理性思考的能力。在傅春胜看来,一个人的思维和情感对其行动影响巨大,如果你的思维和情感是消极的,你的行动也会受限,变得畏首畏尾,甚至采取错误的应对方法。

错误方式八:常用“应该”句式

在给自己制订计划和目标时,不少人会使用这样的句式:“我今天应该完成策划,明天必须谈妥一单。”如果计划没有按时完成,便会觉得无助和自责。傅春胜说,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被称为“应该”倾向。他解释说,“应该”倾向是一种压力和负担,特别是你将其强加于他人时,很容易被人看作是在胡乱指手画脚。一旦出现这种对立情况,你就会感觉受挫、被孤立,导致与他人的紧张关系。

错误方式九:给人乱贴标签

在感情中受过伤的人,可能会偏激地认为异性没一个好东西;只要看到网上某个新闻被大量点赞,就怀疑是不是有人操纵……长此以往,这些倾向性观点会将你拉入“乱贴标签”的行列。傅春胜说,贴标签是指给自己或他人冠以不适当的“身份”,当一个人给自己或他人贴上某种标签时,就会趋向于把行动调整为与所贴标签内容一致,心理学上称为“标签效应”。比如,一个孩子总被家长说笨,他就会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进而失去信心。贴标签有正面和负面两种,但以负面居多,因此常会导致负面情绪和后果。

错误方式十:习惯归罪自己

一个简单的例子:领导在会上讲到个别同志近期工作不努力,有些人就会习惯性地对号入座,认为领导批评的是自己。傅春胜说,在没有根据的情况下,总是将某个负面事件或批评与自己联系起来,并把罪责归于自己,极易导致内疚。时间久了,这种归罪自己的“责任感”终将让你不堪重负,或隐忍伤己,或爆发伤人。

两位专家表示,生活很难尽如人意,每个人都逃不开情绪的困扰,要学会适时给心灵“排毒”。首先,识别负面思维,避免被它牵着鼻子走。建议把自己担心可能发生的“坏事”记下来,过一段时间再看,就会发现,这些幻想出来的“坏事”大多没有发生。其次,善于发现生活的美。每天睡前回想3件值得高兴和感激的事,能让你对美好的事物变敏感。再次,不要以自我为中心,遇事多征求家人和朋友的意见。第四,永远不要被事物的表面现象所蒙蔽,遇事多等待,有时结果会峰回路转。最后,活在当下,不要为未来的事焦虑,也不要对过去的事内疚。如果负面情绪严重影响到生活,应及时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


分享到:
【打印正文】
手机版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