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健康科普>健康教育>详细内容

怎么吃才能预防心血管代谢疾病?最新最硬核的干货在这里

发布时间:2020/05/08 点击数: 【字体:

心血管代谢疾病包括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冠心病、脑卒中等,严重威胁我国居民健康,疾病负担持续增长。2017年我国冠心病、脑卒中等心血管病死亡人数高达438万,占总死亡的42%,心血管病负担超过8500万伤残调整生命年(disabilityadjustedlifeyears,DALYs)。心血管代谢疾病是我国居民死亡和疾病负担的首要病因,其中不合理膳食是心血管代谢病急剧上升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

1982-2012年共四次全国营养调查结果表明:我国居民脂肪摄入量逐步增加,碳水化合物摄入量减少;摄入含添加糖(主要为蔗糖,即白糖、红糖等)食物的人数增加。钙、铁、维生素A、维生素D等微量营养素缺乏;膳食纤维摄入明显不足。钠盐摄入虽有缓慢下降趋势,但仍远高于世界卫生组织推荐标准。保持健康合理的膳食习惯是预防心血管代谢疾病的有效方法。

由国家心血管病中心顾东风教授为首的专家团队在借鉴心血管病和糖尿病一级预防已有指南推荐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外关于生活方式因素与心血管代谢健康的最新研究进展,提出的适合我国20岁及以上成年人通过合理膳食行动、全民健身行动、控烟行动等促进健康生活方式预防心血管代谢疾病的《中国健康生活方式预防心血管代谢疾病指南》。本文节选了该指南中关于一般人群预防心血管代谢疾病的膳食营养建议内容,精选内容如下。

一、平衡膳食模式

“中国居民平衡膳食”模式指:食物品种多样,以谷类为主,注意能量平衡,多食蔬果、奶类和大豆,适量鱼、禽、蛋、瘦肉,减少盐和油,限制糖和酒,经常饮茶。

食物多样是平衡膳食模式的基本原则,建议每日尽可能多摄入不同种类食物,如可能,摄入12种及以上食物。

控制总能量摄入,每餐食不过量。另外养成平衡膳食的良好习惯,还需要注意进食时间及频率,保持合理的膳食结构,有助于预防心血管代谢疾病,保持心血管健康。

我国大样本队列研究通过6~15年的随访发现,成年人保持摄入蔬菜水果≥500g/d、鱼≥200g/周、豆制品≥125g/d、红肉<75g/d和茶≥50g/月中的任意2项及以上,可预防5.1%的心血管病发生;若再加上保持不吸烟、适宜体重和充分的身体活动,可以预防17.4%的心血管病发病。

二、膳食营养

(一)谷薯类

谷薯类食物含有丰富的碳水化合物、矿物质、B族维生素、膳食纤维等。基于队列研究和RCT的荟萃分析显示,增加全谷物的摄入,有利于降低2型糖尿病以及心血管病发病和死亡风险。谷类为主是中国人传统膳食结构的重要特征,也是平衡膳食的基础。

建议一般成年人每天摄入谷薯类250~400g,其中包括全谷物和杂豆类50~150g,薯类50~100g。建议每餐有谷类,烹调时“粗细搭配”,如大米与糙米、杂粮(小米、玉米和燕麦等)及杂豆(红小豆、绿豆和芸豆等)搭配食用。

(二)蔬菜和水果

我国队列研究结果表明,增加蔬菜和水果摄入,可降低成年人高血压、脑卒中及主要心血管病发病风险。

建议一般成年人每天摄入300~500g新鲜蔬菜(深色蔬菜应占一半),每天200~350g新鲜水果,果汁不能代替鲜果。

(三)鱼类和畜禽肉类

鱼肉富含优质蛋白质,不饱和脂肪酸较丰富。尽管欧洲一项40万人的队列研究未发现增加鱼类摄入能减少心血管病风险,但多数队列研究仍显示食用鱼类有助于预防心血管病。不同研究结果间的差异可能与鱼的种类、烹饪方法不同有关。建议成年人鱼类摄入每周300~525g,采用煮、蒸等非油炸烹调方法,减少营养素的丢失。

畜禽肉类中,红肉(猪、牛、羊肉)中的脂肪含量较高,且多为饱和脂肪酸。建议每天摄入畜禽类40~75g,红肉(如猪、牛、羊肉类)摄入量不宜过多。遵循《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及相关规定,不食用陆生野生动物。

(四)蛋类

蛋类包括鸡蛋、鸭蛋、鹅蛋等,经常食用的是鸡蛋。鸡蛋富含优质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但胆固醇含量也较高。

在目前发表的基于队列研究的荟萃分析及大规模队列研究中,鸡蛋摄入与心血管病、糖尿病发病风险关系的结论尚不一致。对于膳食胆固醇的研究结论不一致,与不同国家及地区的膳食习惯、研究对象的健康状况、研究分析中是否考虑总膳食胆固醇摄入及总脂肪摄入等有关。

当前我国人群的血清总胆固醇平均水平仍呈上升趋势,防控血脂异常的挑战依然严峻,因此,我国居民仍需控制高胆固醇食物的摄入,建议一般成年人每周摄入鸡蛋3~6个。对高胆固醇血症和心血管病高危人群,建议每天膳食胆固醇摄入小于300mg(约1个鸡蛋黄)。如果摄入动物内脏、红肉、虾等其他含胆固醇较高的食物,则应减少鸡蛋的摄入量。

(五)大豆坚果类

大豆中富含蛋白质、膳食纤维、钾、钙等营养素。我国有研究发现大豆蛋白有助于降低血压。推荐经常食用豆制品,每天食用大豆25g(相当于南豆腐约125g,或豆腐丝50g)。坚果富含脂类(包含多不饱和脂肪酸)、蛋白质、矿物质等营养素。适量摄入坚果有助于降低心血管病(冠心病和脑卒中)发病风险及全因死亡风险。目前建议每周适量食用坚果50-70g。

(六)奶类及乳制品

奶类等乳制品种类多样,是膳食钙和蛋白质的重要来源。多项研究结果显示,每天饮用牛奶可降低心血管病发病和死亡风险。还有研究发现每天摄入奶制品150~250g有助于改善空腹血糖、腰围和体重指数,降低2型糖尿病发病风险。建议可以摄入不同种类的奶制品,约合每天150-300g的液态奶。

(七)茶、含糖饮料和咖啡

多项队列研究显示,与不饮茶者相比,每天喝茶的人发生心肌梗死和脑卒中的风险较低,绿茶能够改善血脂和尿酸水平。但是,长期饮浓茶会影响铁的吸收,睡前饮浓茶可能造成兴奋而影响睡眠。建议一般成年人适量饮茶,每月茶叶消耗量为50~250g,绿茶为佳。

含糖饮料(sugar‐sweetenedbeverage,SSB)指添加糖含量在5%以上的饮品。有研究分析显示,SSB摄入过多增加肥胖、糖尿病与心血管病(脑卒中、心肌梗死)风险。添加人工甜味剂饮料(artificiallysweetenedbeverage,ASB)的摄入也有同样的健康风险。建议不喝或者少喝含糖饮料。

有关咖啡与心血管健康的研究主要来自西方国家,多数认为适量饮用咖啡具有心血管保护效应;不同研究建议的咖啡适宜饮用量不同,大多为每天1~4杯为宜。建议饮用咖啡与进餐时间最好相隔半小时以上,以免影响食物中的钙、铁、维生素B6的吸收。

(八)盐

限制钠盐摄入不仅可以预防高血压,也有助于降低心血管病发病和死亡风险。日常生活中应注意烹饪时少放盐或其他富含钠的调料(如酱油、味精、鱼露等),少吃腌制食品以及黄酱、腐乳等,养成清淡饮食的习惯。提倡人均每天食盐摄入量不高于5g(不超过啤酒瓶盖一平盖),与WHO的推荐标准一致。

(九)复合维生素和食用油

基于欧美人群的多项研究显示,尚无确凿证据表明服用复合维生素/矿物质补充剂能够降低心血管病风险。2019年最新发表的随机对照研究,也未发现单独补充维生素D对心血管病存在保护效应。单独补充钙剂还可能增加冠状动脉钙化风险、增加缺血性脑卒中风险。建议一般人群通过膳食多样化来摄入维生素、矿物质,不建议单独服用膳食补充剂;孕妇等特殊人群服用膳食补充剂前请咨询医生。

目前,推荐一般成年人食用油每天不超过20g(约2瓷勺),多选用菜籽油、玉米油、葵花籽油、豆油、亚麻籽油、茶油和橄榄油等,并选用多品种食用油经常调换使用,而心血管病高风险的个体需控制总脂肪摄入量。

参考文献:中华预防医学会,中华预防医学会心脏病预防与控制专业委员会,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等.中国健康生活方式预防心血管代谢疾病指南.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20,54(3):256-277.

 

(来源:省疾控中心营食所)

 

分享到:
【打印正文】
手机版
×

用户登录